中国福彩网

中国福彩网
中国福彩网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福彩网 > 正文

聚力市域产教联合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辽宁理工职业大学“技能启航,职‘就’未来”2025年春季促就业专场招聘会

信息来源:就业指导处   撰稿人:张璐璐   责任审核人:王萍   发布时间:2025-04-11   浏览量:

4月9日,一场备受关注的盛会——辽宁理工职业大学“技能启航,职‘就’未来”2025年春季促就业专场招聘会,在学校文体馆如期举行。

招聘会是立足于锦州经济开发区“发挥市域产教联合体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任务与目标,面向中国福彩网智能制造、汽车工程、建筑工程学院2025届毕业生三月份以来的返校情况而举办的校园专场招聘会。招聘会现场和线上直播同时进行。

学校领导对此次招聘会高度重视,党委书记洪儒、校长王忠诚、党委副书记蔡红武、副校长时力华、谭英杰和袁晓光亲临现场,了解参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情况;智能制造学院院长张波、汽车工程学院院长王少岩与毕业生一同走进招聘会,与企业代表深入交流,了解毕业生就业需求与企业用人标准,为选择和探讨产教融合的进一步深化合作方向奠定基础;校企合作办主任梁涛与部门同志提前进入会场,全面了解用人单位情况,筛选和挖掘校企深度合作资源单位;学院的学生副院长及辅导员更是全程陪伴在毕业生身边,为他们提供贴心的指导与帮助,全方位助力毕业生在求职路上更加自信从容。

招聘会现场,气氛热烈而有序,专业对口的29家用人单位带来岗位88个,需求人数1280人,涵盖和对口智能制造、汽车工程、建筑工程等多个专业领域,精准对接毕业生需求。这些企业不仅为毕业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选择,更带来了行业前沿的资讯与发展机遇,让学子们在踏入职场前就能感受到行业的脉搏与活力。

活动现场,毕业生们热情高涨,532名2025和2026届毕业生穿梭于各个单位展位之间,仔细了解岗位信息,积极与企业代表沟通与咨询,纷纷加微信,互通联系方式,投递简历,积极推荐和展示自我。智能制造学院的毕业生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吸引了众多企业的目光;汽车工程学院的学子们以其对汽车行业的热爱与专注,展现出独特的竞争力;建筑工程学院的毕业生则凭借严谨的思维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赢得了企业的青睐。现场不时传来学子们与企业达成初步就业意向的好消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据统计,已有198名毕业生现场与企业建立意向关系,其中86人提交了简历。其中智能制造学院一位毕业生感慨到:“招聘会让我很有收获,我已经投简历了”。

招聘会要求各学院以招聘会为契机引导和教育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树立立足基层就业意识,先占岗,后择岗;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招聘会特别邀请了三个学院的2026届毕业生参加了招聘会。各学院统一组织1、2节或3、4节没课的2026届毕业生参会,并要求各学院将招聘会作为2026届毕业生就业教育与就业育人的重要契机,引导毕业生了解企业需求,实现体验式职业规划和求职就业教育,让毕业生更加清晰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为使招聘会能更广泛地为未返校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和参会条件,尝试创新招聘会模式,特别开通了线上直播,要求各学院及时宣传和推送并指导校外毕业生参加招聘会。为线上毕业生能更清晰地了解招聘会情况,专门设了一名大学生现场宣讲员,对各个用人单位的性质、规模和层次及招聘岗位向线上参会的毕业生进行全面介绍,使招聘会引起了高度关注,并收到良好效果。在会议进行1小时47分统计数据为:参与数为2997,1152次点赞,131次分享。线上直播不仅打破了地域限制,让更多未能到场的毕业生能够实时了解招聘会的动态,还为外地企业和毕业生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扩大了招聘会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提升了招聘会的影响力。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让这场招聘会成为了一场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盛会。

招聘会得到了锦州经济开发区市域产教联合体和七里河经济开发区、汤河子经济开发区、葫芦岛打渔山开发区、朝阳经济开发区等区域的关注与协同,汤河子经济开发区党办副主任前来参会,并给予高度评价。

招聘会结束后,于下午15:30时,2家智能制造学院对口单位在文体馆组织了宣讲会,智能制造学院全体2026届和2025届在校毕业生参加了宣讲会。

招聘会的成功举办得到了网络信息中心、党委宣传部、总务处、保卫处等部门在后勤、安全保障和微信网络平台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三个学院全面配合与认真组织、校企合作办的诚恳合作,由此也彰显了各部门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展现出学校各部门间的强大合心力与向心力。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正是学校在推动学生就业、助力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坚实基础,也是学校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

“聚力市域产教联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辽宁理工职业大学“技能启航,职‘就’未来”2025年春季促就业专场招聘会,不仅为毕业生们提供了广阔的就业舞台,更彰显了学校在市域产教联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为。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校地行企和产教融合工作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促进作用,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优质就业机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书写职业教育助力区域发展的新篇章。

向上